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中国古典舞基训女班》课程教学计划
(2008年8月20日修订)
一、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国古典舞基训
2、课程代码:020021、020022、020023、020024、020025
3、所属教研室:舞蹈系舞蹈教研室
4、课程类型:舞蹈基础课
5、授课对象:舞蹈表演专业班
6、先修课程:无
7、周学时和课程总学时:
周学时:第一、二学年6学时/周 第三学年4学时/周
总学时:420
8、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基本掌握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色、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独立表演剧目的能力。
(二)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中国古典舞,课程 与就业挂钩,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灌输专业知识。
(三)其他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舞产生兴趣,能够主动地学习、表演剧目的能力
二、 教学内容和进度
( 第一学期)
教材内容分析
|
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课是以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和训练性为核心的,由基础规范、强化训练、综合表演三个训练进程构成的教学程序。第一学年是基础规范时期,本学期主要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中国古典舞,在入门的同时对中国古典舞产生兴趣。
|
教学目标要求
|
本课程本学期所要掌握的主要能力(技能)
|
(一)、训练软开度(手、腕、肩、腰、髋、踝、足的关节柔韧性和灵活性)(二)、明确基本站立形态的几个关系:1、脚与地面的关系。2、胯与腿的关系。3、骨盆与上下身的关系。4、头、颈与肩的关系。5.双肩与肋以及臀部的关系。(三)、从学生的头部,眼神,身,腰,腿,脚,步伐,站位,手臂巧妙配合;使学生的肢体动律形态符合古典舞特征。(四)、训练基本位置,动作元素的单一动作和步法等。
|
本课程本学期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
通过这一学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舞蹈中身体的基本形态(站姿、舞姿、手型、脚型、头手脚的基本位置)、身体素质能力、软开度、舞台方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动作方法和概念,使学生能完整的完成所规定组合和常规性动作。
|
实
训
安
排
|
1、8学时。基础开法儿:基本站姿:正步,小八字步,大八字步,丁字步,弓箭步,踏步,大掖步。手位:山膀、按掌、托掌、提襟、摊掌及其双手的各种配合
2、8学时。把上环节训练:擦地,蹲,小踢腿,腰组合,控制,大踢腿。
3、8学时。中间环节训练:大踢腿组合(前旁后),擦地组合、小踢腿组合、控制组合,小跳,
4、6学时。中跳,大跳、舞姿技术。
5、6学时。技术技巧训练:跳跃,旋转,翻腾单一技巧。
|
具体安排(周课时: 6 总课时: 72 )
|
|
周次
|
内容(章节、单元)
|
课时
|
目标要求
|
活动及实训安排
|
|
1-2
|
软开度训练,基本站姿与手位
|
12
|
古典舞入门、为组合学习做准备
|
两人一组压软度,摆、耗手位
|
|
3
|
地面训练,把上:一位擦地、蹲、五位擦地、
|
6
|
学习并巩固基础训练
|
基础能力训练
|
|
4
|
把上:小踢腿、单腿蹲、把下:踢腿、撕腿跳
|
6
|
提高把上技术训练、把下基础能力训练
|
基础能力训练
|
|
5
|
把上:腰、小弹腿、控制、把下:小跳
|
6
|
训练软开度、控制能力
|
基础能力训练
|
|
6
|
把上:大踢腿、搬腿、把下:五位擦地和蹲、变位小跳
|
6
|
训练把上软开度、把下稳定性
|
基础能力训练
|
|
7
|
把上组合复习、把下:小踢腿、控制
|
6
|
巩固知识点、训练把下重心及稳定性
|
基础能力训练
|
|
8
|
把上把下组合复习,把下:变位跳、擦地跳
|
6
|
巩固知识点、通过小跳训练脚的灵活性
|
基础能力训练
|
|
9
|
把上把下组合复习,把下:掖腿跳、中跳
|
6
|
巩固知识点、提高中断能力
|
基础能力训练
|
|
10
|
把下:变位中跳、错步吸腿大跳
|
6
|
训练腰部能力及跳跃技巧
|
中段能力训练、以简单跳跃为基础练习大跳
|
|
11
|
把下能力训练、跳总复习
|
6
|
提高跳的技术技能及舞姿准确性
|
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跳的高度、灵活、准确性
|
|
12
|
排考试课、总复习
|
6
|
准备考试
|
动作规范性训练
|
|
( 第二学期)
教材内容分析
|
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课是以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和训练性为核心的,由基础规范、强化训练、综合表演三个训练进程构成的教学程序。第一学年是基础规范时期,本学期在上学期基础上主要增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训练内容和身法组合,在常规技巧训练上继续推新,加强单一技巧的规范性、准确性;训练学生身体的柔韧性以及气息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动作基本规范。
|
教学目标要求
|
本课程本学期所要掌握的主要能力(技能)
|
(一)加强身体各关节的柔韧性训练,巩固身体的直立形态、身体重心、控制力和稳定性等基本能力. (二)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种单一动作和典型动作、舞姿,重点强调准确性,培养学生在舞姿和动作过程中贯穿中国古典舞的身体韵律。(三)在第一学期的基础上加深基础训练,使学生能基本掌握手眼身法步和形神劲律的基本配合(四)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短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学生规范、扎实基本功及简单的技术技巧,增强学生对古典舞的理解和表现力。
|
本课程本学期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
本学期在第一学期的基础上通过单一动作、技巧的难度加深以及复合动作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中国古典舞风格特点和审美规范的认识和理解,并重视训练舞姿、单一技巧动作的准确性,采用小组合的方式串连学过的动作,加强动作中呼吸的重要性。
|
实
训
安
排
|
1、10学时。把上环节训练:擦地,蹲,小踢腿,腰组合,控制,大踢腿。
2、9学时。中间环节训练:大踢腿组合(前旁后),小踢腿组合、控制组合,小跳。
3、10学时。中跳,大跳、跳跃舞姿组合。
4、12学时。技术技巧训练:跳跃,旋转,翻腾单一技巧。
5、10学时。中国古典舞剧目片断学习。
|
具体安排(周课时: 6 总课时: 102 )
|
周次
|
内容(章节、单元)
|
课时
|
目标要求
|
活动及实训安排
|
1-2
|
恢复训练,地面训练:摇臂、风火轮、拧倾卧鱼
|
12
|
恢复身体能力、训练基础知识
|
能力恢复训练、地面训练两人一组规范动作
|
3
|
把上:一位擦地、蹲。把下:踢腿
|
6
|
恢复能力训练
|
基础能力训练
|
4
|
把上:五位擦地、小踢腿、把下:踢搬腿、撕腿跳
|
6
|
基础软开度训练
|
基础能力训练
|
5
|
把上:单腿蹲、腰、小弹腿
|
6
|
提高把上技术训练
|
基础能力训练
|
6
|
把上:大弹腿、控制、把下:小跳
|
6
|
训练腿的灵活性、控制能力
|
基础能力训练
|
7
|
把上、大踢腿、搬腿、软开度
|
6
|
提高软开度
|
基础能力训练
|
8
|
把上组合总复习,规范动作
|
6
|
巩固知识点、提高把上组合正确性为把下稳定做准备
|
动作规范性训练
|
9
|
把下:小踢腿、控制、变位小跳
|
6
|
训练把下稳定性及脚的灵活性
|
基础能力训练
|
10
|
把上把下组合复习。把下:射雁跳、
|
6
|
巩固知识点、提高舞姿准确性
|
基础能力训练
|
11
|
把上把下组合复习,把下:变位中跳、舞姿跳
|
6
|
巩固知识点、提高中断能力及舞姿准确性
|
基础能力训练
|
12
|
把上把下组合复习,把下:大跳
|
6
|
巩固知识点、训练腰部能力及跳跃技巧
|
中段能力训练、以简单跳跃为基础练习大跳
|
13
|
把下组合总复习、规范动作
|
6
|
巩固知识点、提高把下稳定性及能力
|
动作规范性训练
|
14
|
把下能力训练、跳总复习
|
6
|
提高跳的技术技能及舞姿准确性
|
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跳的高度、灵活、准确性
|
15
|
综合组合训练、剧目训练
|
6
|
训练学生的动作连贯性及表演能力
|
以记笔记的方式分析自己的组合、剧目动作的要求
|
16
|
安排考试课内容、总复习
|
6
|
提高课堂质量、准备考试
|
动作规范性训练
|
17
|
总复习、备考
|
6
|
准备考试
|
动作规范性训练
|
( 第三学期)
教材内容分析
|
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课是以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和训练性为核心的,由基础规范、强化训练、综合表演三个训练进程构成的教学程序。第二学年是基训课强化训练的阶段,是从基础像高级阶段的过渡。第二学年的教学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个体培养训练,主要还是加强基础规范,加强学生规范性动作学习。对基础好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规范和难度提升。
|
教学目标要求
|
本课程本学期所要掌握的主要能力(技能)
|
(一)继续加强肢体的直立性和身体各关节尤其是腿的柔韧性训练,巩固身体重心、控制力.和稳定性等基本能力.(二)通过训练,使学生规范各种单一动作和舞姿动作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加强连接,做到动作完整、方法正确,培养学生在舞姿和动作过程中贯穿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美感意识。(三)通过教材难度的加深,使学生能大概掌握手眼身法步和形神劲律的基本配合,能将各种学过的动作组合起来综合运用。
|
本课程本学期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
通过短句组合的强化训练,达到对单一动作。技巧的重复训练。在这阶段重点解决动作的连接、技术质量以及组合中气息、意识。节奏等问题。是学生走向全面和成熟的重要转折和强化的教学过程。
|
实
训
安
排
|
1、8学时。把上环节训练:擦地,蹲,小踢腿,腰组合,控制,大踢腿
2、8学时。中间环节训练:大踢腿组合(前旁后),单腿蹲组合、控制组合,小跳
3、10学时。中跳,大跳、旋转舞姿组合,跳跃舞姿组合、综合训练组合
4、10学时。技术技巧训练:跳跃,旋转,翻腾相关的单一,复合技巧训练
5、9学时。中国古典舞剧目片断学习。
|
具体安排(周课时: 6 总课时: 90 )
|
周次
|
内容(章节、单元)
|
课时
|
目标要求
|
活动及实训安排
|
1-2
|
恢复训练,地面训练:有难度的舞姿在地面进行开法儿
|
12
|
恢复身体能力、训练难度舞姿为开组合做准备
|
恢复能力训练、地面开法儿的舞姿反复摆、耗记住动作要求
|
3
|
把上:一位擦地、蹲、五位擦地、把下:踢腿
|
6
|
恢复能力训练
|
基础能力训练
|
4
|
把上:、小、大踢腿、单腿蹲、把下:踢搬腿、撕腿跳
|
6
|
把上技术训练、把下能力训练
|
基础能力训练
|
5
|
把上:腰、小弹腿、大弹腿、
|
6
|
软开度训练、腿部灵活训练
|
基础能力训练
|
6
|
把上:控制、大踢腿、搬腿、把下:小跳
|
6
|
控制能力及软开度训练
|
基础能力训练
|
7
|
把下:单腿蹲、控制、变位小跳
|
6
|
训练把下稳定性及脚的灵活性
|
基础能力训练
|
8
|
把上把下组合复习。把下:射雁跳、
|
6
|
巩固知识点、提高舞姿准确性
|
基础能力训练
|
9
|
把上把下组合复习,把下:变位中跳、舞姿跳
|
6
|
巩固知识点、提高中断能力及舞姿准确性
|
基础能力训练
|
10
|
把下能力训练,把下:凌空跃、大跳、变身跳
|
6
|
巩固知识点、训练腰部能力及跳跃技术技巧
|
中段能力训练、以简单跳跃为基础练习大跳
|
11
|
把上把下组合复习、规范动作
|
6
|
巩固知识点、提高动作正确性
|
动作规范性训练
|
12
|
把下能力训练、跳总复习
|
6
|
提高跳的技术技能及舞姿准确性
|
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跳的高度、灵活、准确性
|
13
|
综合组合训练、舞姿组合
|
6
|
训练学生动作的连接性及舞姿准确性
|
综合训练提高呼吸在组合中的重要性、加强舞姿的准确性
|
14
|
安排考试课内容、剧目训练、总复习
|
6
|
训练学生的表演能力、提高课堂质量、准备考试
|
动作规范性训练、分析剧目动作、人物
|
15
|
总复习、备考
|
6
|
准备考试
|
动作规范性训练
|
( 第四学期)
教材内容分析
|
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课是以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和训练性为核心的,由基础规范、强化训练、综合表演三个训练进程构成的教学程序。第二学年是基训课强化训练的阶段,是从基础像高级阶段的过渡。在这学年强化能力训练的同时强化表演性的训练和身法组合,短句训练相对丰富。训练学生舞姿技巧的灵活运用.舞姿与技巧的协调性,同时掌握气息的应用。动作要求具备丰内涵,达到神形统一,达到可以灵活运用和表演的能力.
|
教学目标要求
|
本课程本学期所要掌握的主要能力(技能)
|
(一)继续加强肢体的直立性和身体各关节尤其是腿的柔韧性训练,巩固身体重心、控制力.和稳定性等基本能力.(二)通过训练,使学生规范各种单一动作和舞姿动作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加强连接,做到动作完整、方法正确,培养学生在舞姿和动作过程中贯穿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美感意识。(三)通过教材难度的加深,使学生能大概掌握手眼身法步和形神劲律的基本配合,能将各种学过的动作组合起来综合运用。(四)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并在组合的表演过程中注意表现中国古典舞音乐所特有的情绪和性格。
|
本课程本学期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
经过上个学期的学习这学期我们还是以通过短句组合的强化训练,达到对单一动作,技巧的重复训练为主。在这阶段重点解决动作的连接、技术质量以及组合中气息、意识。节奏等问题。是学生走向全面和成熟的重要转折和强化的教学过程。
|
实
训
安
排
|
1、8学时。把上环节训练:擦地,蹲,小踢腿,腰组合,控制,大踢腿
2、10学时。中间环节训练:大踢腿组合(前旁后),单腿蹲组合、控制组合,小跳
3、10学时。中跳,大跳、旋转舞姿组合,跳跃舞姿组合,综合性训练组合
4、10学时。技术技巧训练:跳跃,旋转,翻腾相关的复合,常规技巧组合
5、10学时。中国古典舞剧目片断学习。
|
具体安排(周课时: 6 总课时: 96 )
|
周次
|
内容(章节、单元)
|
课时
|
目标要求
|
活动及实训安排
|
1-2
|
恢复训练,地面训练:有难度的舞姿在地面进行开法儿
|
12
|
恢复身体能力、训练难度舞姿为开组合做准备
|
恢复能力训练、地面开法儿的舞姿反复摆、耗记住动作要求
|
3
|
把上:一位擦地、蹲。把下:踢腿
|
6
|
恢复能力训练
|
基础能力训练
|
4
|
把上:五位擦地、小、大踢腿、把下:踢搬腿、撕腿跳
|
6
|
把上技术训练、把下能力训练
|
基础能力训练
|
5
|
把上:单腿蹲、腰、小弹腿
|
6
|
软开度训练、腿部灵活训练
|
基础能力训练
|
6
|
把上:大弹腿、控制、把下:小跳
|
6
|
训练把上控制能力、把下脚的灵活性
|
基础能力训练
|
7
|
把上、大踢腿、搬腿、软开度
|
6
|
控制能力及软开度训练
|
基础能力训练
|
8
|
把下:单腿蹲、控制、变位小跳、射雁跳、
|
6
|
训练、提高把下稳定性及舞姿感
|
基础能力训练
|
9
|
把上把下组合复习。把下:变位中跳、舞姿跳
|
6
|
巩固知识点、提高舞姿准确性
|
基础能力训练
|
10
|
把上把下组合复习、把下: 舞姿中跳1、舞姿中跳2
|
6
|
巩固知识点、提高中断能力及舞姿准确性
|
基础能力训练
|
11
|
把下能力训练,把下:变身跳、紫金冠跳、射雁跳
|
6
|
训练腰部能力及跳跃技术技巧
|
中段能力训练、以简单跳跃为基础练习大跳
|
12
|
把上把下组合总复习、规范动作
|
6
|
巩固知识点、提高动作正确性
|
动作规范性训练
|
13
|
把下能力训练、跳总复习
|
6
|
提高跳的技术技能及舞姿准确性
|
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跳的高度、灵活、准确性
|
14
|
综合组合训练、舞姿组合
|
6
|
训练学生动作的连接性及舞姿准确性
|
综合训练提高呼吸在组合中的重要性、加强舞姿的准确性
|
15
|
安排考试课内容、剧目训练、总复习
|
6
|
训练学生的表演能力、提高课堂质量、准备考试
|
动作规范性训练、分析剧目动作、人物
|
16
|
总复习、备考
|
6
|
准备考试
|
动作规范性训练
|
( 第五学期)
教材内容分析
|
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课是以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和训练性为核心的,由基础规范、强化训练、综合表演三个训练进程构成的教学程序。第三学年是基训课综合表现的阶段在经过过去两年的基础规范与强化训练学习,使学生都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并加深了对中国古典舞风格特点和审美规范的认识和理解。在这最后的学期,主要是综合性组合和特殊技术技巧的训练阶段,将身体的素质训练与技术技巧。艺术表现力相结合,进行全面的体现。
|
教学目标要求
|
本课程本学期所要掌握的主要能力(技能)
|
(一)加强单一动作、技巧,复合动作、技巧的巩固、复习。(二)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种复合性组合的做法和连接,做到动作完整、连接流畅,并加强学生在舞姿和动作流动中贯穿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审美规范。(三)加强训练学生手眼身法步和形神劲律的规范配合,并能将各种动作及组合综合运用,具有独立完成代表性组合的能力。(四)注重训练和实用性相结合,将训练和表演进行融合性训练,提高学生的肢体感染力和表演性
|
本课程本学期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
在过去两年的基础上主要增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训练和身法组合,并融入技巧;进一步开发学生身体的灵活性以及在流动中的气息的应用。并进行中国古典舞代表性剧目的学习或片断的学习。动作要规范,要求“神形兼备”,“内外统一”。掌握古典舞独特风格与气质,并可以进行实际运用
|
实
训
安
排
|
1、6学时。把上环节训练:擦地,蹲,小踢腿,腰组合,控制,大踢腿
2、4学时。中间环节训练:大踢腿组合(前旁后),单腿蹲组合、控制组合,小跳,
3、8学时。中跳,大跳、旋转舞姿组合,跳跃舞姿组合,综合性训练组合
4、8学时。技术技巧训练:跳跃,旋转,翻腾相关的复合,常规技巧组合
5、4学时。中国古典舞剧目片断学习。
|
具体安排(周课时: 4 总课时: 60 )
|
周次
|
内容(章节、单元)
|
课时
|
目标要求
|
活动及实训安排
|
1-2
|
恢复训练,地面训练:有难度的舞姿在地面进行开法儿
|
8
|
恢复身体能力、训练难度舞姿为开组合做准备
|
恢复能力训练、地面开法儿的舞姿反复摆、耗记住动作要求
|
3
|
把上:一位擦地、蹲。把下:踢腿
|
4
|
恢复能力训练
|
基础能力训练
|
4
|
把上:五位擦地、小、大踢腿、把下:踢搬腿、
|
4
|
把上技术训练、把下能力训练
|
基础能力训练
|
5
|
把上:单腿蹲、腰、小弹腿
|
4
|
软开度训练、腿部灵活训练
|
基础能力训练
|
6
|
把上:大弹腿、控制、把下:小跳
|
4
|
训练把上控制能力、把下脚的灵活性
|
基础能力训练
|
7
|
把上、大踢腿、搬腿、软开度
|
4
|
控制能力及软开度训练
|
基础能力训练
|
8
|
把下:单腿蹲、控制、舞姿组合、射雁跳、
|
4
|
训练、提高把下稳定性及舞姿感
|
基础能力训练
|
9
|
把上把下组合复习。把下:掖腿小跳、舞姿跳
|
4
|
巩固知识点、提高舞姿准确性
|
基础能力训练
|
10
|
把上把下组合复习,把下: 舞姿中跳1、舞姿中跳2
|
4
|
巩固知识点、提高中断能力及舞姿准确性
|
基础能力训练
|
11
|
把下能力训练,把下:变身跳剪式跳、紫金冠跳、舞姿跳
|
4
|
训练腰部能力及跳跃技术技巧
|
中段能力训练、以简单跳跃为基础练习大跳
|
12
|
把下能力训练、跳跃组合
|
4
|
训练能力提高跳跃质量
|
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跳的高度、灵活、准确性
|
13
|
综合组合训练、复合舞姿组合
|
4
|
提高学生动作的连接性及舞姿准确性
|
综合训练提高呼吸在组合中的重要性、加强舞姿的准确性、连贯性
|
14
|
安排考试课内容、剧目训练、总复习
|
4
|
提高课堂质量、学生的表演能力、准备考试
|
动作规范性训练、分析剧目动作、人物
|
15
|
总复习、备考
|
4
|
准备考试
|
动作规范性训练
|
三、 考核方式
考核形式:采取公开观摩考试,邀请有关领导老师。
考核时间:60分钟
评分标准:按照学生完成教学大纲的情况分别打出成绩。
考核办法:采用百分比制,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40% :60%),考试由任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合打出成绩。
四、 教材及参考资料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王伟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二次印刷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教学资料 天天艺术
五、其他说明
本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课堂授课,同时我们也会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古典舞身韵的特征和它最大的训练价值。
六、编审情况
1、 第一编制人:
2、 修订人:赵斯斯
3、 编审人:胡文婷、孙波辉
4、 教研室主任意见:徐丽蓉
5、 系部编审意见: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