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

全团“常态化下沉基层”工作取得实效

发布时间: 2016-06-19 00:00 点击数:

全团“常态化下沉基层”工作取得实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4号文件和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共青团在团中央、团省(区、市)委实施“常态化下沉基层”,通过派驻基层、直接联系、靠前指导、定期轮换等方式,选派机关干部赴县级团委下沉工作,并长期坚持,形成制度。第一批下沉工作于2015年9月正式启动,共有386名干部参加,下沉地点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386个县(区)。4个月来,在各级团组织的精心组织下,参与下沉工作的团干部深入基层、贴近青年,较好实现了服务青年在基层、工作落实在基层、本领提高在基层、作风转变在基层,逐步探索了“常态化下沉基层”工作的有效路径和经验做法。

一、着眼“沉得住”和“干得好”:探索形成科学机制

全团把实行“常态化下沉基层”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共青团深化改革的标志性、探索性举措之一,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团中央在周密谋划、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有关制度规范和指导意见,从目标任务、选派方式、工作内容、具体要求等方面对下沉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各团省(区、市)委严格落实团中央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动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确保下沉工作务实有效;有关承接地团组织精心准备、主动作为,在帮助下沉干部尽快熟悉情况、进入角色的同时,积极探索将下沉工作与本地重点工作统筹考虑、有机结合。在全团参与、上下联动的过程中,“常态化下沉基层”工作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方法。

一是明确任务表。为帮助下沉干部明确责任、聚焦主业,推动下沉工作取得实效,团中央编发了《“常态化下沉基层”工作手册》,对下沉工作的主要任务进行细化规定,提出了为当地团组织做一本联系团员青年的明白账、在实际工作中树一批好典型、在“两新”组织中建一批团组织、在网络工作中做一些新尝试、在基层青年中交一批好朋友、为当地青年办一些实在事等量化目标。在此基础上,各地还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要求。四川团省委提出了“五员”的要求,引导下沉干部努力当好学员、观察员、研究员、服务员、宣传员,全方位、全身心投入基层工作。吉林团省委作出了“三问”的规定,要求下沉干部每月向当地党委问一次意见,每周向基层问一次困难,每天向青年问一次需求,在具体工作方法上提供了指导。在明确工作“硬任务”的同时,各级团组织也注重强化纪律“硬约束”,从工作时长、请假流程、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对下沉干部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严监督,使全体下沉干部既清楚了工作上的“高要求”,又看到了纪律上的“边界线”,产生了有效的激励约束。

二是组建工作组。为形成工作合力、发挥团队优势,下沉工作统一采用“工作组”形式。派驻同一地市不同县区的干部组成小组,每组3—4人,团中央、团省(区、市)委干部混编,“统分结合”地推进工作。各工作组在认真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因地制宜地探索了多种工作模式。重庆充分发挥各下沉工作组的“神经末梢”作用,交办若干群团改革专项任务的前期调研、中期实施和后期评估工作,使下沉干部既成为改革精神宣讲者、改革意见收集者,又成为改革工作推动者、改革任务督导者。赴湖北荆州下沉工作组积极促进内外联合,针对本市部分区县家庭经济困难青少年人数较多的特点,以扶贫济困、爱心帮扶为工作抓手,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帮助当地团组织与北京市朝阳区团委建立结对共建关系,引入社会力量为家庭贫困青少年排忧解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是用好互联网。各级团组织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设计、推动和监督下沉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团中央设计开发了“基层足迹”管理系统,要求下沉干部每日填写工作日志、随时登记联系青年、定期上传工作报告,记录调查研究、推动工作、联系青年、发现问题、思考建议等情况,搭建了集实时管理、资料共享、项目研究、工作监督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提高了下沉工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在第一批下沉工作中,全团下沉同志共填写工作日志25073篇,联系青年10762人,提交工作报告472篇。此外,各级各地团组织还利用微信群、QQ群等手段,加强与下沉干部之间的工作联系和日常交流。

四是创造好环境。各级团组织对下沉干部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心,为下沉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团中央、各团省(区、市)委按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给基层增加经济负担的原则,划拨了专项经费,制定了相关经费保障方案,改善了下沉干部吃住行等条件。各承接地团组织精心安排、密切配合,为下沉干部有效履行职责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各位下沉干部主动克服种种困难,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基层工作,充分展示了良好形象。

二、实现“促改革”和“转作风”:下沉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通过各级团组织和全体下沉干部的共同努力,第一批下沉工作在改变工作模式、加强基层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发掘有益经验、改进干部作风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得到各方积极评价。

1.初步形成团的领导机关新的运行模式。一段时间来,“常态化下沉基层”工作与“到基层向服务对象报到”、“青年之声”平台建设等改革措施一道,共同构建了团的领导机关新的工作运行模式。随着机关人员减少、工作重心下移、联系基层渠道增多、来自普通青年的信息更丰富等一系列变化,团的领导机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机关化”“行政化”问题得到了逐步解决。机关日常工作中的“公文旅行”少了,务实举措多了;自上而下的思维少了,设身处地的意识多了;官话套话少了,“青言青语”多了……问题导向、基层导向、青年导向等在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团内外普遍反映,“8+4”“4+1”等工作模式正在成为团干部的新规范和团组织的新名片。

2.深入宣讲中央4号文件和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团的领导机关干部在下沉过程中,直接面向基层团干部和青年开展了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宣讲工作,帮助当地专兼职团干部学习领会《意见》和会议精神。赴天津下沉工作组,先后召开宣讲会52场,覆盖1100多人次,收集基层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的改革意见、建议百余条。赴河北保定下沉工作组充分利用基层调研的契机,在田间、食堂、车间等地进行宣讲,先后开展宣讲70余次,覆盖各领域青年520余人次。

3.进一步转变了机关干部工作作风。下沉工作使机关干部摆脱文山会海、走出高楼大院,在面对面的群众工作中接受锻炼,强化了机关干部的群众意识和群众观点,促进了机关干部健康成长。赴黑龙江牡丹江下沉工作组依托“青年之声”平台,在青年中建立2个微信群、3个QQ群,覆盖10个行业的400余名普通青年,直接与他们建立了稳定、灵活的联系渠道。赴江苏徐州下沉工作组成员走访了各自所在县区的全部50余个镇街团组织,深入基层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各地下沉团干部积极探索联系青年新渠道,通过建立微信群、参加志愿服务、组织兴趣小组等多种方式,结交了一批能交心、敢说真话的普通青年朋友。

4.推动全团重点工作有效落实。下沉干部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推进“四维工作格局”开展了大量工作。一方面,下沉干部发挥自身优势,指导支持基层探索创新,有力促进了当地工作。另一方面,下沉干部畅通了机关与基层的联系渠道,积极把一线情况、基层探索应用于机关工作谋划,服务全团决策。在团中央制订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各地下沉干部向当地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建议600余条,其中部分内容已被采纳。赴河南漯河下沉工作组,以乡镇“民情超市”为阵地,积极推动金融知识进农村等“青年之声”线下活动,为农村青年送政策、送点子、送贷款,深受创业青年欢迎。赴山东德州下沉工作组,整合近千万元资金,建立“京南创客空间”,鼓励青年踊跃参与创新创业。

三、立足“可复制”和“可持续”:下沉工作带来重要启示

“常态化下沉基层”工作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在实践中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全面深化共青团改革、提高青年群众工作水平带来了若干重要启示。

1.基层一线和青年群众中蕴含着共青团的“改革密码”。实践证明,常态化下沉基层既是改革的成果,更是改革的起点。在深化共青团改革的进程中,在保持和增强“三性”、克服“四个化”问题上,真正的动力源于基层、在于青年群众。参与下沉工作的同志纷纷表示,“下去”是做好共青团改革工作的第一推动力。以前坐在办公室通过文件、材料、方案等研究团的改革,总有点儿“隔靴搔痒”的感觉,既对存在问题的紧迫性认识不足、体会不深,更对如何解决问题缺少直观感受,想不好点子、理不出思路。下沉基层之后,直接体会到广大青年对共青团改革发展的热切期盼,亲眼目睹了基层团干部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亲身感受到青年群众智慧力量迸发涌流的巨大成效,明显增强了信心、开阔了思路、汲取了养分,为推动共青团改革增添了强大动力。

2.要以“机关干部下沉”带动“工作重心下沉”。下沉工作的出发点不是简单地把机关干部派下去,而是要以“人的下沉”为牵引,带动整个机关工作重心和工作资源向下沉。很多同志反映,当好基层团组织、青年与团的领导机关之间的“直通车”,及时、准确地将基层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收集起来、反映上去,是自己在下沉工作中的最大比较优势。同时,不少团的领导机关把所派干部作为设在基层的“民情收发室”,主动沟通、常态联系,通过他们直接倾听基层意见、真实了解工作成效、及时完善政策方针,使一些重大决策更接地气、更受青年欢迎,大大拉近了与青年群众的距离。

3.下沉工作是一场全局性改革,需要全团上下共同参与、久久为功。下沉工作的落点在基层、发力靠全团。从表面上看,下沉的具体任务虽然只涉及派出机关和承接地团组织,但全团各个层级都肩负着重要责任,承担着改革任务,必须共同参与、综合用力、协调行动,共同构建适应下沉工作要求的总体生态系统。比如,对团的领导机关来讲,需要妥善处理好机关人员减少和工作任务繁重之间的关系,探索运用项目化等新方式做好工作;比如,对承接地团组织来讲,需要及时调整原有工作格局和推进方式,重新谋划设计能充分发挥下沉同志作用的工作模式。比如,要促进下沉工作与“青年之声”、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等全团重点工作的全面融合,使下沉工作有机嵌入团的整体工作格局中,实现制度化、长效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