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自助 > 心理百科

愤怒的性别差异

发布日期:2021-11-22    作者:jhart_009     来源:     点击:

【荐】愤怒的性别差异-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一、愤怒存在性别差异吗?

关于愤怒的性别差异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人们一般会形成两种典型但又截然相反的刻板印象。

第一种是,男性更容易感到愤怒,因为我们会更频繁地看到男性采取激烈的攻击性行为;第二种则是女性更容易感到愤怒,因为女性更感性也因此更容易显得情绪化,而男性通常表现得更加理性。

第一种印象通常会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更直接的体现,男生通常会比女生经历更多的愤怒情绪(Aslam, & Alghamdi, 2017)。但这种情况通常不会维持太久,因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愤怒情绪会变得越来越不常见(Mirowsky, & Schieman, 2008)。

第二种印象则更多出现在特定的情境下,比如男女朋友交往或者家庭交流中,女方通常会展现出更强烈的愤怒(Fischer, & Evers, 2011)。

尽管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但在大部分研究中,男性和女性在愤怒的主观体验中其实并没有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且在经历愤怒的可能性、愤怒出现的频率、以及愤怒的强度方面也没有明显区别(Birditt, & Fingerman, 2003; Meyer et al., 2005)。

二、愤怒表现的性别差异

既然男性和女性在愤怒体验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有会上述提到的截然相反的两种印象?这很可能和愤怒表达上的性别策略差异有关系。

首先,有没有愤怒是一回事,但是否表达出来又是另一回事。

相比起男性,女性更倾向于抑制自己的愤怒,而且通常也会更多地寻找或采取可以处理愤怒、压抑愤怒的方法(Cox, Stabb, & Hulgus, 2000; Munoz, 2005)。

而男性在愤怒时通常更容易直接表现出来,因此显得男性更频繁经历愤怒情绪(Dittmann, 2003; Aslam, & Alghamdi, 2017)。

其次,愤怒的表达可以被区分为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两种(Fischer, & Evers, 2011)。

直接表达,或者也叫公开表达,会更具有对抗性,意味着主体对愤怒目标采取攻击或对抗的模式,具体的外在表现会体现在语言或肢体攻击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男性出现语言或肢体攻击行为的频率确实会比女性要更高。

间接表达则是人们以一种更微妙的方式影响愤怒目标,如说闲话、忽视、排斥、离开、搪塞甚至哭泣。通过这些非直接方式来迫使对方道歉、或改变对方的行为。

间接表达会更频繁地出现在女性身上。

由于男性在愤怒时的直接表达更容易让人感知,因此会让人们认为男性更容易愤怒,反之女性的间接表达则不会让人们那么迅速地将其与愤怒情绪联系起来,且有时甚至会引起人们的误判。

除了表现方式的不同,有可能是受到直接和间接表达之间差异的影响,男性和女性间愤怒表达的持续时间也有所差异。男性的愤怒情绪更多像是「爆燃」般在短时间内耗尽,而女性的愤怒则更像是「灼烧」,经历情绪波动时间较男性要更长一些(Dittmann, 2003; Birditt, & Fingerman, 2003)。

另外,如果我们进一步对比男性和女性愤怒的根源动机,我们也能发现一些不同之处。男性的愤怒更多带有报复和胁迫的意味,女性的愤怒则更多面向无力感、不公正/不尊重待遇和其他人的不负责任(Dittmann, 2003)。

不过,即便表现出与愤怒有关的同一行为,男性和女性采取行动的目的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男性和女性都有可能会在应对愤怒情绪时出现暴饮暴食行为,但男性采取暴食行为的目的更倾向于是为了减少愤怒的状态,行为出现在经历愤怒状态之后,是对愤怒的直接反应;而女性则更倾向于采取暴食行为来减少愤怒产生的可能性,即在愤怒爆发前的压抑措施,减少情绪的激活(Meyer et al., 2005)。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女性的强烈愤怒似乎普遍出现在对男性的反应中,而且是在男性有居高临下行为的亲密场合中。简单来说,女性的愤怒更容易在男女朋友交往或夫妻交流的背景下被激发出来(Fischer, & Evers, 2011)。

三、愤怒表现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现在知道,男性和女性在愤怒上的差异并不是在情绪体验上,而是在情绪的外在表现上,那么有哪些原因造成了这些差异呢?

造成愤怒表现性别差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社会角色理论。

根据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来自男女之间社会角色的不同分配。

在更为传统男女关系的分配中,男性更多是家庭供养者的角色(家庭资源的支持者),而女性更多承担照顾家庭的角色。

在社会角色的要求下,人们会逐渐发展出更适应特定角色的倾向和行为,以契合他们需要完成的功能。

比如,我们期望幼儿园老师能表现得更加温柔、体贴、耐心、和善,但同样的品质我们不会希望出现在安保人员身上。

在社会角色理论的影响下,我们同样形成了关于男性和女性的一些定势观念。比如在传统概念中,男性作为家庭资源的支持者和保护者,在对外情境下需要表现得更加强势,而女性则要显得更加亲和和善。

如果男性表现得不够坚定,会被质疑过于软弱,同时如果女性频繁表达自己的愤怒则会被认为没有「女人味」、不够矜持。

来自负面社会评价的压力也许进一步使得在面对陌生人时,男性更倾向于使用直接的愤怒表达,女性则会使用更加间接的方式(Fischer, & Evers, 2011)。

密苏里州西南大学2000年的一项研究也发现,男性在被迫控制自己愤怒时感觉效率低下、作用较小,同时会觉得能向外表达愤怒能体现一部分的自信。女性在控制愤怒的直接冲动方面则不会遇到太多困难,而且一些女性反映,她们对愤怒这件事感到羞耻,并试图主动控制、隐藏愤怒。

然而,当愤怒对象转为家庭内部时,男性和女性在愤怒表达上会出现一些变化。更具体来说,女性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烈的愤怒情绪。

因为一般而言,女性对比起男性更难以对伴侣造成实质性伤害,因此在冲突过程中女性更倾向于提出更多的要求、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男性则倾向于避免冲突并退出这种互动。

除了愤怒表达效果可能引起的影响外,传统家庭里「男强女弱」的观念也会引起夫妻间愤怒表达的差异。女性更强烈的关系和关注需求、结合她们所经历的来自伴侣的不公平待遇或者伴侣的不负责态度,会更容易让女性感到不满,但与此同时男性可能会认为这些问题不太重要或不值得冲突。

另外当我们将视角从传统社会转向平等主义社会时会发现,因为来自传统社会的负面评价压力的消失,女性在情绪表达上会有更多的自由权和更少的顾虑,因此在平等主义社会背景下,男女间愤怒表达的差异会不再显著(Fischer, & Evers, 2011)。

除了社会角色理论,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男性和女性的愤怒表现。

1.组织地位影响

除了传统社会角色规范和家庭关系,人们的愤怒表达也会受到所在工作环境的影响。

通常而言,在组织内地位较低的人群中,男性表达愤怒的频率会高于他们的女同事(Domagalski, & Steelman, 2007)。

关于这个差异出现的原因,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一个比较合理的猜想是,由于组织中上层那些身处管理和监督职位的员工,会被培训并强调面对下属时情绪控制的必要性,这些观念会重塑他们面对下属时关于情绪表达的想法,并施加相应的情绪控制。

而在组织低位较低的员工在这一方面会受到相对较少的约束,所以情绪表现上会更接近社会角色理论的影响结果。

因此,在工作场所背景下,除了社会角色规范、我们还需要考虑规定情绪控制的组织规范所带来的影响。

2.家庭中孩子的出现

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家庭中有没有孩子并不会造成感到愤怒的性别差异,但有孩子会显著增加夫妻双方吼叫和发脾气的频率,而且对女性来说愤怒的激活程度要更大一些,从而形成愤怒表现上的性别差异(Mirowsky, & Schieman, 2008)。

3.生理学差异

在造成情绪体验的脑区部分、比如杏仁核上,男性和女性并没有太多的差异,但在参与控制攻击性冲动的眶额皮质上,女性的体积则要大一些,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何女性更善于控制情绪不爆发(Ingalhalikar et al., 2014)。

尽管我们对于愤怒的性别差异存在一些刻板印象,但许多研究都认为在愤怒的主观体验上,男性和女性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的刻板印象更多来自于男性和女性在愤怒表现上的差异,而影响人们愤怒表现的原因又来自各方各面,比如传统社会角色观念带来的评价压力、比如工作环境中的组织规范、比如家庭中孩子的出现、甚至是负责控制情绪表现的生理结构。

我们对于愤怒性别差异的刻板印象有时并不仅仅停留在性别之差这一表层,差异的背后可能存在着更为深层或更为复杂的机制。

上一篇:心理小知识 —《皮格马利翁效应》

下一篇:为什么我们总是朝着目标绕路走?原来是天生的……

友情链接 / Lkink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by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微信图片微信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