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图书:
《冲向火星:马斯克和SpaceX的初创故事》艾瑞克·伯格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2306

【内容简介】
这是对埃隆·马斯克和 SpaceX 公司初创时期艰难岁月的记录。跟马斯克一起工作是什么体验?本书讲述了36位初创成员与他共同疯魔、此生难忘的飞天故事。
2000年年底某天,29岁的埃隆·马斯克和好友阿迪奥·菜西聊创业时,说到自己一直对太空有兴趣。当晚他翻遍美国宇航局官网,发现美国航天业在阿波罗登月后毫无作为。马斯克决定为这个行业带来突破——他要去火星,就从造火箭开始。
2002年5月6日,SpaceX 成立。马斯克投入1亿美元,能支持三次火箭发射。公司官网上写着:“我们正在寻找全世界的人才,以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最终实现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的目标。”业内无人看好,就连最初加入团队的几位高管也不真的相信马斯克能造出火箭。
2008年8月3日,第三次发射失败,资金耗尽。就在这样的时刻,马新克和团队用仅剩的零件组装好最后一枚火箭,进行了第四次发射。
SpaceX 团队所有成员全心全意关注着一个共同目标。他们加入马斯克的团队,加入他看似疯狂的火星移民计划,终于迈出了这重要一步——2008年9月28日,“猎鹰1号”火箭成功发射。
【目录】
序章(2019年9月14日)
创业初期(2000年9月—2004年12月)
梅林发动机(2002年8月—2003年3月)
夸贾林(2003年1月—2005年5月)
第一次发射(2005年5月—2006年6月)
卖火箭(2002年8月—2006年8月)
第二次发射(2006年3月—2007年3月)
得克萨斯(2003年1月—2008年8月)
第三次发射(2008年5月—2008年8月)
八个星期(2008年8月—2008年9月)
第四次发射(2008年9月28日)
步履不停(2008年9月—2020年5月)
结语
鸣谢
SpaceX 的主要员工(2002年—2008年)
SpaceX 时间线。
【原文摘录】
○全球航天产业和太空探索的模式与格局已经在发生深刻变化,开始从政府单一主导过渡到政府和民间广泛密切合作,政府负责基础研究、生态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而把应用开发、产品设计以及发射等风险较高的环节交给那些有梦想、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的企业家和创业家们。
○要构建像火箭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基本上只有两种路径可以选择:线性设计,迭代设计。线性设计会先设定一个初始目标,再明确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然后通过无数的测试确保各个子系统符合要求,最后才把这些子系统组装到一起,构成火箭的主要部分,包括火箭的箭体结构、动力系统和电气系统。线性设计在进入开发阶段之前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来做项目的工程策划。因为一旦进入制造实际硬件产品的阶段,再要对设计或需求进行修改将非常困难,也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迭代式的设计路径也要从一个目标出发,但很快就会跳转进入概念设计、台架测试和原型开发环节。这种方法的精髓就在于尽快进行样机制造和测试,发现漏洞,再做调整——这就是SpaceX的工程师和机械师们在埃尔塞贡多的工厂里所做的工作。正是这些不断重复的过程,让他们在早期的原型机中捕捉到主要缺陷,继而完善设计,持续迭代,开发出更为完善的产品。“但采用这种方法就意味着要允许别人目睹你的失败,如果有爱挑刺的人想用过往的失败作借口迫使你停下来,你也得把他们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