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书推荐 > 正文

新书推荐

推荐图书《空间的敦煌:走进莫高窟》

2024-11-24  点击:[]

推荐图书:

《空间的敦煌》 巫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01

 

【内容简介】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借助和征引了关于敦煌研究的原始材料,却试图从新的层面显示它们的意义,激发读者调动自己的身体和眼睛,在阅读中开启一趟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之旅。

 

【作者简介】

巫鸿(Wu Hung),1987年哈佛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被遴选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2016年获选为英国牛津大学斯雷特讲座教授,2018年获选为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201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美术馆梅隆讲座学者,并获得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些荣誉的第一人。

 

【原文摘录】

○本书的目的是实验一个研究和理解敦煌艺术的新方式:与其通过朝代史的滤镜把敦煌艺术化解为线性进化,不如以空间的概念为切入点把莫高窟当作可以实际走近和进入、可以用目光触摸的历史地点和场所。由于这种理解方式强调同时性而非回顾性,原境分析而非线性进化,它更接近于历史主体——即建造和使用莫高窟的历代人们——的实际经验。

 

○大部分敦煌洞窟都在历史上受到自然和人为的损害,也经过不断的修饰、改建和重建。今天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变化的结果,而非建窟时的原状。对每个洞窟的历史性观察因此必然包括两个方向,是透过历史的叠压寻找和重构洞窟的原始设计,二是把历代的修饰和改建作为有意义的美术史事件进行调查和阐释。虽然美术史研究一般强调前者,但我们也应该把每个窟乃至整个窟看作是不断变化的生命体。

 

○其原因首先是朝代史总是粗线条的,而特定艺术客体的内涵会细致得多,与之直接有关的事件未必总是王朝更送,而可能是地域、宗教、家庭、个人等种种因素。每种因素都具有特殊的时间性,都需要细致地衡量和描述。这些细微的时间系统不是外在和先设的,而需要从作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客体的内部提取,我将其称为内部时间 intrinsic time)。 这种微观的内部时间与宏观的朝代时间并不相互排斥,二者可以平行存在甚至在特殊时刻发生互动和融合。……对本书来说,阿甘本的警告促使我们在制定研究方案时果取一种更谨慎和彻底的态度:与其即刻着手确定每个洞窟的绝对年代并将之纳入朝代时间系统,我们首先希望做的是发现莫高窟的内部时间,也就是如上文建议的那样,把这个窟群看作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活体。我们希望首先了解的是它成长变化的形式和速率,同时也希望收集不同时代观者对它的视觉感受。严格地说,对这种内部时间的建构可以不依靠文献,甚至不必知道赞助人和营建者的姓名,其主要根据是石窟本身的物质和视觉内涵以及变化的空间形式。把这个相对闭合的匿名时间进程与具有绝对年代和明确人物的政治史挂钩,是莫高窟史研究中的下一项工作:历史学家业已付出大量劳动从文献中发掘证据,使我们得以确定若干时间点,将莫高窟的物质和视觉的历史与古代中国及敦煌本地的政治和文化历史进行对接,了解二者如何相遇并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