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图书:
《王立铭进化论讲义》 新星出版社

【内容简介】
1859年,生物进化的观念在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中正式成形。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作为科学理论的进化论本身一直在进化,进化论思想也在持续地“外溢”到人类思想的各个角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熟悉几个和进化论相关的概念,不少人还习惯于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但不得不说,进化论可能是被人们误解最多、误用最多的科学理论之一。
进化论的正知正见是什么?它的前沿发展又有哪些?更重要的是,作为非生物专业的读者,为什么也要了解进化论?
答案尽在这本讲义里。作者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抽取出一套简洁的公理体系,并用它穿越40亿年进化历程,呈现了生命起源、增长、适应环境和形成复杂组织的关键要素和完整过程。
你会在许许多多的惊奇、死亡与新生中,领悟生命世界给予人类生存的启示。你还会在进化论的“外溢”,也就是它对商业、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深刻影响中,了解这套复杂系统的独特性,掌握进化思维,指导你的行为与决策。
【名家推荐】
本书全面展示了生物进化论,对这个深刻影响人类思想的理论进行了严谨和深入的科学阐述。同时,作者用生动绚丽的笔触,描述了大量的生命进化的范例和场景,引人入胜。这40亿年的生命历程,是终极的传奇,其曲折与壮丽、宏伟与浪漫,让任何一首史诗相形见绌。本书在让我们了解生命的亿万年演进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看待自己,让我们知道人生中每天经历和感受的这一切,在本源上来源于何处。
——刘慈欣,《三体》作者
能够把复杂的科学用通俗的语言讲明白,还能确保科学的严谨性,作者靠的绝不仅是语言的技巧,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应当缺一不可。
——周忠和,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作者借助新近的前沿学术研究,精湛阐述了进化论本身的进化历史,继而探索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的复杂关联,力图建立理解生命起源、适应与演变的整全性理论框架,最终揭示作为思维方法的进化理论对于人类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具有何等丰富启示。在一部行文晓畅、书名朴素的讲义中,作者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视野与雄心,远远超越了通常“科普读物”的意义。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野心勃勃但又异常谦逊的著作。作者以科普的名义写了一本讲义,不动声色地对进化论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综合创新,厘清了整个学科的基础和脉络,描绘了这门科学的路线图。他的野心不止于此,这本书还试图打通进化论和社会科学的界限,让我们看到,自然界中物种的进化和人类社会中众人的纷扰互相映照,互为启发。读完这本书,敬佩之余,我更坚信:未来,经济学的基础不再是牛顿体系的物理学,而是历久弥新的进化论。
——何帆,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变量》作者
【原文摘录】
赢得种内竞争固然是生物个体生存的基础,但任何一个想要长期生存和繁荣的物种都有一个更重要的使命,就是寻找独特的生态位、发展独特的生存技能,并找到和自然环境长期共处的策略。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进化论的公理体系
面对环境变化,有这么两条生存路径:一条是在现有基础上微调修改,先凑合活着、再慢慢变强;一条是彻底放弃现有的方案,从零开始建设一套新技能。那结果是很明显的,不管后者的未来愿景看上去多理想,能够在当下活下来的一定是前者。
—— 引自章节:16 路径依赖:当历史经验成为历史包袱
这么看的话,死亡绝不可能是生物高风亮节的主动选择。它既然如此普遍地存在,逻辑上只有三种可能性:要么是生物不适应环境,被自然选择所淘汰;要么是导致死亡的原因无法被自然选择影响,因此保留了下来;要么是死亡对生存和繁殖有巨大的好处,因此被自然选择主动青睐。
—— 引自章节:17 死亡和灭绝:进化为什么会终止
那么,一个物种越成功,就越特化;越特化,就越无法抵抗环境波动,那物种的灭绝也就成了必然的结局。
—— 引自章节:17 死亡和灭绝:进化为什么会终止
请注意,永生(immortal)和不死(amortal)是相关但不同的两个概念。永生指“可以”不死,有逃脱死亡命运的机会;而不死指的是根本不会死亡。
—— 引自章节:35 组织内部互动规律Ⅱ:对抗与博弈
我们确实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情侣之间的爱,在很大程度上是生物学本能的驱动,是大脑中某些化学物质和神经电信号作用的结果。而这种大脑活动的进化根源,也确实可以被看作为了更好地繁殖后代、传播基因。或者反过来说,是基因为了最大化自己复制繁殖的机会,才在进化过程中赋予了大脑特定的神经信号,让父母天然对孩子有关怀爱护的愿望,也让青年男女之间擦出火花。而在这一切之上,人类又发明了“爱”这个概念来给这些行为提供解释。
—— 引自章节:40 进化论和伦理学:人性到底自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