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图书: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杨素秋 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我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有时会想:除了教书,我能不能走出校园,为社会做点什么?一次机会,我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让我错愕。更让我错愕的是,我即将接手的这个“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要建在地下!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没个好模样,人手就我和馆长小宁两个人。
小宁说买书的事情全听我的。书商纷纷发来书目,但我发现得自己动手编一个更适合本区读者的书目出来。我们的馆小,书少,这恰恰困难——稍微买偏了,就会大量被闲置。
碑林区是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周末常有家长带小孩子来附近逛街,应该加大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展出的不是绘画或者器皿珠宝,而是“字”。这个地方离我们图书馆步行只有几分钟,应该设立一个碑帖专区,大量地买,做成特色。要设立一个单独的外文童书区,在碑林区工作的外国人不少,如果他们的孩子在这里看见母语故事,一定很激动吧。还应该有一个漫画专区,把这个区域做好了,这几个书架也可能会成为漫粉聚集地,也许周末会被读者挤满吧……
我求助各方朋友,要选出1万种图书来。不曾想,一个小小的书目触动了各方利益,一场“书目保卫战”就此拉开帷幕……
【作者简介】
杨素秋,苏州大学文学博士,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公共阅读推广者,多次于边远山区开展文学阅读公益讲座。2020—2021年在政府挂职期间主导建设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得到《央视新闻周刊》专题报道,被称为“公共选书人”。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杨素秋到西安碑林区挂职一年,主持西安碑林区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在确定图书馆书目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各种潜规则和来自各方的阻力,关关难过关关过,最终,理想与现实得到了最大的平衡。
★本次事件获得央视新闻周刊、腾讯谷雨工作室、爱奇艺的关注和报道,杨素秋被誉为“公共选书人”
【原文摘录】
我问他们:“平时读书吗?”“不读,我们是业务员,主要跑业务,哪有时间读书啊?”
—— 引自章节:两个人的图书馆
开馆仪式进入倒计时,云书公司建议我写篇文章做宣传。若发表在我局平台,就得写成公文样式;发表在大型自媒体上,则必须更换文风。他们希望是前者,我选择后者。宣传的目的是让更多人知晓,而不是完成任务。我在琢磨,“市中心新建一座图书馆”,这个题材用哪种语言哪种角度去写,才让人愿意阅读并转发传播。半年来,我看到政府做了很多事,而群众往往不知道。这些消息包裹在四平八稳的政务语言中,难吸引人。毛泽东讲过“反对党八股”,如今,“党八股”依然在政务与群众之间制造着屏障。我尽量写得欢乐,我和书商斗智斗勇有戏剧性,放在文章前三分之一处。那个甜度超标的电话,放出来让读者笑出声。我对评审条例的改进建议,发表后可能有争论,那就面对。我画错的丑图纸也都拍照插入文章里,不怕别人看到我的缺点,我们就是这样毫无经验地,笨手笨脚地把图书馆建起来。要充满细节而不是口号,真心和群众交流。除了这篇文章,我还需要准备开馆主持词。起先我只打了腹稿,没有定稿,是想给临场发挥留下余地。这是我从前在高校主持讲座的习惯,不念稿,自然交谈,听众会舒服些。但这里不允许这种行为,上级说:“要防止政治错误,必须上交主持词做备案,不能临场发挥。”
—— 引自章节:个人英雄主义
第二天就出了事。《贞观》公众号发表了我的文章——《花了半年时间,我们在西安市中心建了一座不网红的图书馆》,阅读量六万,大大超过平日数据,编辑部和我都感到意外,读者为什么对一个小小图书馆这么感兴趣?
那天中午别人都在午休,我兴奋得睡不着,抱着手机坐在沙发上,隔两分钟刷新一遍读者留言。他们在评论区欢呼,迫不及待要来馆里看书。政务文章,这么个写法,读者看来是接受的。我正开心,领导急匆匆招我谈话。文章惹了麻烦,政府内部意见不统。碑林区区长说文章挺好,市文旅局局长也觉得不错,但另几个处长说我是“胡搞、出风头”。其中一人怒气冲冲打来电话,指出我文章有五个问题:
第一,其他区县不高兴。碑林区图书馆书目被吹噓得那么好,反衬之下,其他区县图书馆难道都是烂书目?
第二,专家不高兴。不该在文中指出评审条例的问题。
第三,领导不高兴。文章没有感谢各级领导,过于个人英雄主义。
第四,不该指出馆配潜规则,没有政治站位和大局意识。
第五,万一有负面评论怎么办?这么大的阅读量会造成舆 情
事后我才知道,文章发表后立即被纳入“政府舆情群”。群内成员随时监控评论区是否有负面情绪发酵。所幸一直都没有,所有读者留言都是正面的。但是,因为政府内部有人不悦,全局紧急通知禁止在朋友圈转发此文,转了的要删除,并劝说我去给某些领导道歉。我笑了,说:“没问题,我现在就去,文章我是实名发表的,所有责任由我承担,你们别怕。”栗主任惊讶地看了我一眼。
也许栗主任想给我些建议,帮我渡过波折,就像他从前每一次应对危机时那样。我到局里以来,参加多次“党委班子成员会议”,会议偶有争执,栗主任听到任何激进意见都不打断,留等对方说完,然后缓缓开口:“您刚才说的我都认真听了。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也可能不太成熟。您看一下,这样办,妥不妥……”他的提议往往巧妙周全,甚至考虑到三五年后的远景。他始终如一的寸发、深蓝色翻领拉链外套和运动鞋、他安稳地坐在局长旁边的样子和他沉着的语气,成为每场会议重要的压秤。今天,他扭头看向我,什么都没有说。
—— 引自章节:个人英雄主义
套话的核心要义就是不负责任,所以不敢指向任何实际的问题,永远都只是在言语自己的迷宫里自我繁殖,用一种铿锵有力的空转作为行动的证明。
—— 引自章节:在脂肪中寻找肌肉
潘月给我举了一个例子,告诉我,书籍可以怎样地改变人。一个小孩,父母都在工地刮腻子,小孩刚来她的托管班时,午睡把床摇得山响,嘴里叽里咕噜个不停。父母说这个孩子“很难管教”。可是她记得《正面管教》里分析过,这类问题的源头不在孩子身上,而是父母不常和孩子言语沟通导致的。潘月就多和这个孩子聊天,有一天这个孩子乖乖入睡,醒来喊了她一声“妈妈”,又害羞地掩饰过去。潘月说:“《正面管教》就是这么有用。”
—— 引自章节:他想自己走进海水
高考不会考这些。王彦明跟学生讲这么多,只是希望他们能变得敏感,懂得欣赏美,尝得到诗歌的真实滋味。学生评价王老师“有些天真”、“不太成熟”、“还保持着一点热爱,会热泪盈眶”,这算是正面的反馈吧。但在外界看来,这样的中年人太不“成功”了,“灵魂的工程师”只是一个名号而已。家长向王彦明炫耀自己的别墅豪车,也炫耀自己和教育局局长县长市长都吃过饭喝过酒,问王彦明:“你跟他喝过吗?”
—— 引自章节:“做题家”,我们一起读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