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书推荐 > 正文

新书推荐

推荐图书《我看见的世界》

2025-09-08  点击:[]

推荐图书:

《我看见的世界》 [] 李飞飞 中信出版集团


【内容简介】

《我看见的世界》既是李飞飞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发展史。

在这本书里,李飞飞回忆了自己从底层移民成长到顶尖科学家的经历。她度过了困顿艰辛的青少年时代,但对科学的热爱不断激励着她持续追寻人生的北极星,并最终走进科学的殿堂。

当李飞飞和家人努力适应在美国的生活时,恰逢现代人工智能开始不断取得突破。她不断开启新的科学征程,并确立了自己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科学使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这本书里,她详细记录了这些重大时刻的关键细节。同时,李飞飞也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警醒,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让人工智能真正推动人类的发展,而不是成为威胁。

这本书既是对重大科学突破幕后的精彩窥探,也是一位女性用好奇心和勇气突破人生困境的故事。它不仅证明了即使是最技术性的学术研究也需要激情,更加表明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可以激发无尽的科技创新。


【作者简介】

李飞飞(Fei-Fei Li

美国国家工程院、国家医学院、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现代人工智能的关键催化剂 ImageNet 创建者,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首任红杉讲席教授,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联合院长,前谷歌副总裁、谷歌云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第七任主任,《时代》百大AI影响力人物

1976年出生于中国北京,长于成都;1992年随家人赴美;1995年被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专业以全额奖学金录取;2005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2009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ImageNet的初始版本,包含1500万张图片,涵盖了2.2万个不同类别;2012年在她发起举办的 ImageNet 大型视觉识别挑战赛第三届比赛上,神经网络算法AlexNet识别准确率高达85%,开启了新一轮深度学习革命。


【原文摘录】

●“嗯。她平淡地回答,这是你想要的吗?”“我的意思是,光是薪水就足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了, 而且——” “飞飞,这是你想要的吗?”“你知到我想要什么,妈妈。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面对我的含糊其辞母亲的回应总是一针见血速度之快让我得了花点儿时间才能反应过来,三步绝杀一创封喉。


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们常说,研究生学习不仅仅是另一个学术里程碑,更是一个转折点,代表着从学生到成为真正科学家的第一次转变。研究生学习将把激情转化为旅程,将兴趣转化为身份,将这段教育经历锤炼为事业、声誉和生活的基础。这种看法令人鼓舞,让我所面临的问题变得明确,但同时也让它变得更加费解。我知道自己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科学家?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我怎么才能找到答案呢?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历让我看到了智能的奥秘,也让我认识到,深入理解视觉可能是解开智能之谜的关键。然而,在视觉研究领域,我面临着两个选择:神经科学和计算科学。神经科学可以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大脑的能力,而计算科学则了以利用工程学的原理来建模,甚至复制智能能力。我决定两者兼修。


即使是最先进的算法,也会立刻被人类这种能力所折服,我们能想象出的最肤浅的感知成就,就是可以识别物体。暖算法的分类错误率稍有降低,我们便大肆庆祝,觉得取得了了不起的进展。与此同时,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对世界充满了无比流畅的感知,以至周围环境的无限生机对我们来说几乎全是无意识的存在。早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员兼数学家网第托尔·霍尔特 (Anatol Holt)就总结过在研究领域这种小成即满的短视现象。他说,人工智能这种技术,就算房间着火也会不管不顾,完美地走出下一步棋。即使是现在,这一论断依然非常贴切。现代人工智能的表现就像玩游戏的天才,可以熟练应对孤立的任务,应对错误率等狭隘指标,却无法注意落在棋盘上的余烬正在燃烧。人类的感知力虽然有种种局限,但与机器截然相版。从整体上看待世界,不仅能识别世界的内容,更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意义、过去和未来。这就是我们不仅是见证者,更是故事讲述者。


充满永不停歇、永无止境的好奇心,这份好奇心跟满足感永远同极相斥。


学校里有太多值得品味和驻足的地方,但真正俘获我心的,还是校园里众多的图书馆。旗舰地位的费尔斯通图书馆规模恢宏,气势磅礴,其神韵之美、馆藏之多、地位之高,让人叹为观止。而我最常去的还是位于地下一层的数学和物理图书馆。虽然它的外观并不宏伟,但馆藏非常丰富,足以弥补这一点。在这里学习的学生们夜以继日,各种文献资料蔚为大观,一切都让我感到置身于一个超凡的世界之中,我立刻就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科学的追求可能是循序渐进的,但其突破却是由突如其来的巨变推动的,而这样巨变的引发者,不是某一个孤军奋战、雄心勃勃的天才,而是很多人的贡献被幸运之手汇聚在一起。


更具冲击力的是学生的行动方式。在中国,学生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在课间也比较安静。而在美国,下课铃声一响,学生便从一个教室蜂拥而出,大呼小叫着奔向下一个教室,青春期的活力如山洪般暴发,其中的紧迫感让我不知所措。 最后就是这里的人本身。美国孩子似乎普遍比较吵闹粗暴,对老师似乎也缺乏尊重。虽然听不懂美国学生跟老师在说什么,但我从来没见过谁会跟老师那样说话。最让我惊讶的是,不拘礼节似乎是双向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常常是对抗性的,但也充满了俏皮和温暖。在这原本令我生畏的第一天,我立刻确定了一件事:我会喜欢美国的老师。


科技革命必须深深植根于人类奋斗的基础之上,必须尊重全球社会的集体尊严,必须始终牢记自己的起源:人类的身体素质在自然界中并不起眼,只是因为人类拥有无尽的想象力,人类社会才取得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