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青年话题 >> 正文

兰州军区政委:90后士兵有理想能吃苦敢担当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2-05-18 浏览次数:
         

    入伍不到半年,以前曾为了放弃学业多次与家人争吵的丁执政已成长为一中队救灾突击队的骨干成员,他说,自己仿佛“在一夜间长成了男子汉”。

  笔者在搜救现场看到,武警战士们在深过膝盖的污泥浊水中奋战,从上到下满身泥污。为加快搜救进度,尽管有挖掘机和铲车开道,但大多数时候,官兵们还是靠双手一点点刨挖、清理。许多人因长时间连续作业,双手被磨烂,指甲被磨掉。

  在耳阳沟抢修道路现场,19岁的武警交通一支队二中队战士许璐的双手早已布满了水泡,为了方便抢修,他一直不肯戴上手套。他说:“道路早修好一天,里面的老百姓就能早一天拿到救灾物资。”

  武警定西支队一中队下士鲁怀亮今年22岁,在执行河道搜救任务时,他和全班战友一起,手拉手连成一排,在齐腰深的淤泥中来回走了两个多小时。

  为尽快疏通道路,排除积水,避免房屋因长时间浸水而发生倒塌,官兵们顾不上吃饭休息,没日没夜高强度工作,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超过4小时,不少战士因过度劳累而虚脱晕倒。

  514日,武警甘肃总队政委许世宏来到救灾一线慰问官兵,5分钟的慰问讲话还没过半,台下的士兵站着就睡着了一片。

  这位将军不忍心再讲下去,含着眼泪小声对身边的人说:“战士们太累了,让他们休息一下吧。”

  受灾的各个村子之间车程一般都不超过15分钟,转移战场的时候,卡车在泥泞的道路上颠簸摇晃得让人反胃,可战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能很快进入梦乡。

  22岁的张善榕是武警定西支队一中队的一名副班长,511日下午,他和战友赶到岷县后的第一个任务是清理咽喉要道茶埠镇街道上的淤泥。

  “中队只有100多名战士,当时正下着瓢泼大雨。”为了不遮挡视线、加快清理进度,不少官兵都把雨衣外套上的帽子放下甩在脑后,雨水流进帽子里,不一会就能灌满溢出来。

  活干了不到一半,张善榕回头望去,白茫茫的一片雨雾中,原本空旷的道路上已经挤满了前来帮忙的群众:男人们操起自家的铁锨跳进淤泥忙着清理,妇女和孩子则站在雨中为战士们撑起了雨伞。

  “有时候明知可能没有结果,但只要群众有要求,就要搜挖下去,为的是给群众一个希望,一份安慰。”回想起这一幕,李远征始终噙着热泪。

  这些刚刚脱离了父母怀抱、呵护的“90后”战士们也许还不知道什么是心灵慰藉,却在灾难中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给受灾群众送去心灵上的温暖,送去活下去的希望。

  任旭东是武警定西支队一中队战士,这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入伍不过半年的新兵身上,几乎贴满了所有引人注目的新一代士兵标签:90后、独生子、大学生士兵。

  从小在大城市长大、在家连扫把都没摸过的任旭东,在灾区的短短几天时间里就磨出了一手茧子,晒出了黝黑的皮肤。如果不问,我们很难想像他的本科专业竟然是流行舞蹈。

  在救灾中,任旭东接到搜索命令后,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淤泥中。淤泥中散发出的强烈腐臭味儿让他吐了又吐,可他吐完后很快又跳进淤泥中继续搜索。他说自己从一同参与救灾的数千名民兵预备役人员、部队老兵和青年志愿者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从最初的一批90后士兵走入军营,到如今逐步成为部队建设的中坚力量,梁东升见证了这一代人的成长。他说,如今,90后士兵人数已占到了部队战士总数的近一半,在抢险救灾中,这些战士总是苦活累活抢着干,昼夜不休比着干,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面对急难险重任务,90后战士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超强的战斗力,实践证明他们在部队完全可以担当大任,百炼成钢。”兰州军区政委李长才上将认为,今天,用有理想、能吃苦、敢担当来描述90后士兵更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