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看点
1. 中国首部海洋观测预报法规正式实施
2. 37岁常宇升任北京团市委书记 系清华法学博士
3. 外交部:日政客欲购钓鱼岛言行有损日本国际形象
4. 陈炳德会见乌兹别克斯坦国防部长
5. 美防长称美中应加强军方关系 和平解决分歧
6. 美防长称将在2020年前把60%战舰部署到太平洋
7. 华生谈捐东南大学1100万助贫:回馈母校是学生潜能
8. 关注留守儿童生存困境 乡村“野草莓”怎样有春天
国内新闻
1. 中国首部海洋观测预报法规正式实施
中国《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6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关于海洋观测预报活动管理的法律规范。媒体认为,该部条例对促进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使中国对周边海洋及岛屿管理迈向法制化。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因各种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为减轻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中国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海洋预报系统。这部《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对海洋观测网的统一规划与建设、海洋观测资料汇交和共享、海洋预报警报信息发布等作了规定,使中国海洋观测预报体系更加规范。
中国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王峰司长介绍说:“为有效的减轻海洋灾害的损失,目前中国已经逐步建立了由岸站、浮标、船舶、卫星、飞机、雷达等手段组成的立体化海洋观测网以及统计和数值预报相结合的海洋预报系统。应该说查以覆盖整个中国海洋管辖海域。”
根据《条例》,中国将加强对海洋观测网的建设与完善,逐步建立起全天候立体化观测网,为渔业、远洋运输、海上作业、气象等部门提供可靠数据。条例指出,海洋观测站点及其设施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为更方便服务社会,中国的海洋观测资料将无偿取得。观测数据由中国海洋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中国国内相关部门如需要使用海洋观测资料,由海洋主管部门无偿提供。
目前,中国正不断完善海洋观测网,使观测数据更准确全面。中国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司长王峰说:“目前有一个中国海洋观测网规划,在原来规划的基础上,对中国所管辖的海域,观测的能力,包括他的加密,观测它的布局,都有所考虑。”
中国的海洋预报从1966年就开始了,当时预报的范围就包括了中国的近海,也就是中国管辖的海域以及西北太平洋。根据国家海洋局的解释,中国可以在53个鱼场设置海洋观测站或观测浮标,用以观测海潮和海水的盐分浓度等信息,钓鱼岛以及南海诸岛海域都在观测范围。现在,中国福建省气象局已经开始预报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的天气情况。海南省开始报道南海海域包括黄岩岛在内的3座岛礁的天气情况。对此,王锋说:“我们原来的预报范围已经包括了钓鱼岛和黄岩岛。在预报栏目中专门提到钓鱼岛和黄岩岛,是对原有预报的一种细化。”
这部条例还规定国际组织、外国的组织或个人在中方管辖海域从事海洋观测活动时,必须按照中国的相关规定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外提供属于国家秘密的海洋观测资料和成果,而且还对搬走或者损毁中国设施和设备的行为制定了惩罚规则。
2. 37岁常宇升任北京团市委书记 系清华法学博士
前日,北京市委组织部发布的任前公示通告通报,团市委书记一职拟起用新人。现年37岁的法学博士常宇,拟从团市委副书记,升任团市委书记。
去年7月,原团市委书记王少峰调任西城区委书记,自此,团市委书记一职暂告空缺。去年11月,常宇走上团市委副书记岗位,次月开始主持全面工作。
“任前公示通告”显示,常宇出身清华(清华大学民商法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获法学博士学位),曾任山西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条约法律处副处长;曾在区县工作,任平谷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曾负责援建工作,任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新疆和田指挥部专职副指挥。
国际新闻
3.外交部:日政客欲购钓鱼岛言行有损日本国际形象
针对东京都政府发起全民捐款购买钓鱼岛活动,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在3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日本这些政客不负责任的言行不仅有损自身的信誉,也有损日本的国际形象。
有记者提问,东京都政府发起全民捐款购买钓鱼岛活动,你对此有何评论?
刘为民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刘为民表示,日本一些政客的小动作改变不了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事实。中方将继续采取切实措施坚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日本这些政客不负责任的言行不仅有损自身的信誉,也有损日本的国际形象。
4.陈炳德会见乌兹别克斯坦国防部长
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31日会见了乌兹别克斯坦国防部长别尔季耶夫中将。双方在愉快友好的气氛中就两国两军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别尔季耶夫说,乌中两国人民交往历史悠久,中国是首先承认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并与之建交的国家之一。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乌方特别感谢在急需时中方提供的无私帮助。乌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在台湾、涉疆、涉藏等问题上一贯支持中方立场,在人权、宗教等方面加强与中方在国际组织的配合。乌方高度赞赏中国经济和国防现代化成就,愿进一步加强与中方的合作,共同推动双边友好合作向前发展。
陈炳德说,中乌两国互为传统友好近邻。近年来,两国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水平不断提升,经贸、能源、人文等领域合作务实深入。作为两国友好合作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两军关系发展健康顺利,各领域合作成果显著,两军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也开展了良好务实合作。中方愿与乌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战略互信,深化务实友好合作,推动两军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军事新闻
5.美防长称美中应加强军方关系 和平解决分歧
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2日表示,美中两国别无选择,发展军方关系解决争端是最佳选择。他说,美中保持沟通,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符合两国共同利益。
正在新加坡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会的帕内塔表示,中美两国加强安全对话,对亚太地区的繁荣是至关重要的。
帕内塔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美国以非常清醒的头脑处理美中关系,绝不会怀着天真幼稚的态度,中国也不会。
他说,两国都明白彼此存在分歧,但是美中都认为别无选择,必须进行接触,加强沟通,强化军方之间的关系。
帕内塔说,美中关系虽然有起伏,但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是非常重要的。
帕内塔表示,不得不承认两国有不同意见,但以和平方式解决双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这是给中美两国带来繁荣的唯一途径。
帕内塔2日详细阐明美军增强在亚太存在的战略部署。他表示,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有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
对美军强化在亚太存在的问题,帕内塔1日表示,美国加强在亚太部署军力“不是为了遏制中国”。他还说,对中美领导人最近的交流会谈“感到鼓舞”。
6.美防长称将在2020年前把60%战舰部署到太平洋
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2日表示,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有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
正在新加坡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会的帕内塔表示,美国削减国防预算不会妨碍美国增加在亚太地区存在的战略部署。他说,需要几年时间完成美国战舰的转移,在今后5年的预算计划中,美国国防部有足够的资金完成这样的目标。
他说,到2020年前,美国海军将改变目前在太平洋与大西洋分别部署50%战舰的格局,改变为太平洋60%对大西洋40%。
美国目前有11艘航空母舰,其中6艘部署在太平洋。今年晚些时候,美国航空母舰的数量将下降到10艘,其中5艘部署在圣迭戈、华盛顿州与日本等太平洋沿岸地区。
帕内塔说,他准备在未来几年内,将太平洋地区部署航空母舰的数量恢复到6艘。他说,美国海军将把大部分巡洋舰、驱逐舰、潜艇与濒海战斗舰部署在太平洋。
帕内塔说,数量还不是唯一的变化,美军还将在太平洋地区部署具有更高技术含量的战舰。他表示,美国希望在太平洋部署更先进的高科技潜艇与战舰,以及新的电子战与通讯系统等。
帕内塔昨天(1日)曾表示,美国计划加强在亚太地区部署军力。他指出,美国的新战略专注在亚洲,因此未来数年派遣到该地区的美军会增加,同时也将部署高科技武器。
帕内塔此次亚太之行为期9天,除了访问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对话会,他还将访问印度和越南,分别与两国官员讨论防务问题。
教育新闻
7.华生谈捐东南大学1100万助贫:回馈母校是学生潜能
2日,东南大学正式迎来其110周年华诞。中国经济学家华生携妻子铁凝也来到东南大学参加这一典礼。为了庆祝母校110周年华诞华生和铁凝向母校捐赠了1100万元资助贫困生,并表示,捐赠和回馈母校是每一个同学的一种潜能。
东南大学校长易红宣布,此次华生及铁凝向东南大学捐赠了1100万元是东南大学建校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并且应华生与铁凝的要求将资金用于资助学校贫困生,东南大学将设立东南大学贫困生援助基金用于资助学校贫困生。
对于现在校友向母校捐赠,华生说:“捐赠和回馈母校是我们每一个同学一种潜能。离开学校时间越长,一批海外的留学生说越到国外越知道爱国,我想作为离开学校这么多年的老校友,离开学校越久越知道母校对自己的可贵。
据了解,当华生与铁凝向母校捐赠1100万元时,东南大学曾向华生表达了要以“华生铁凝”来命名教学楼的意愿,但是被华生婉言谢绝了。华生认为,自己捐款不为出名,不求回报,主要目的以此激励校友,倡导大家参与公益事业,回馈母校。他希望以此在校友间树立一个榜样,建立回报母校的模式。
8.关注留守儿童生存困境 乡村“野草莓”怎样有春天”
“六一”儿童节,孩子们的好日子。可是,在江西宜春塘溪村的王家,有5个孩子再也过不上儿童节了——相约去采摘野草莓的他们,在水塘中溺亡,父母在外地打工,祖父母年迈,这个家的未来骤然崩塌……
据央视报道,农村儿童的群体性溺亡事件时有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监护,有如散布原野的“野草莓”。当孩子们接近危险时,无人提示,乏人搭救。威胁他们的,还不独是水与火的无情,更有心灵上的情感荒漠,他们对社会、对家庭、对父母都有严重的疏离感,甚至从极度的亲情饥渴中生出恨意。
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已经十余年了。儿童节在即,这样的忧困不断跑上报纸的版面,跑进电视新闻的画面,逼视着我们:还能继续漠视留守儿童的生存困境吗?儿童节一过,“野草莓”们会不会继续散失天涯,走出公众视野?
在谈到孩子的话题时,媒体通常更热心关注的是,小升初拼抢、小胖墩儿现象、高校自主招生等,集中于城里孩子“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而不是农村“野草莓”们的基本生存困境。倘若任由这些“野草莓”在乡村“野蛮生长”,缺少父母关爱、缺乏安全感的他们,会不会引爆接踵而至的各种社会问题:失学、失业、失婚,家庭失和、犯罪率上升……
教育公平是衡量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基点。乡村大量留守儿童面临家庭资源、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失衡,人生上升的空间逼仄。其责任不在他们的父母,而在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对乡村的多取少予。这造成了城乡人力资源、教育资源、社会保障的巨大反差。对乡村儿童来说,暂时处于底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孤独的成长过程带来的安全感缺失、反社会倾向,更有城乡二元结构侵蚀着他们向上的希望。
在这样的严峻现实中,有没有更好的渠道,给“野草莓”们输送物质和精神的养分?让父母返乡显然不现实,那么,从教育入手是否可行?借着教育投入占GDP超4%的承诺在各地渐次实现,不妨由政府牵头,大力巩固并改善乡村教育,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多种方式鼓励城市富余的人才资源向乡村教育流动,给留守儿童更多关爱和希望。
当下,农村学校营养午餐的试点正在进行,乡村学校的盲目撤并也得到反思。改善留守儿童的困境,我们在寄望于政府的同时,同样寄望于乡村学校和老师,他们是孩子们的文明之光和情感之烛。当年,叶圣陶、陶行知等大师级教育家,都曾身体力行从事乡村教育;不少县、乡的中小学校长,曾是当地颇受礼遇的社会贤达。今天,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乡村教育的条件和质量,对于点亮“野草莓”的人生希望,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