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人员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据统计,全国外出务工人员已达2.4亿人,其中跨省流动的有7500万,外出务工人员60%以上都是青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共青团组织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和团中央关于驻外团工委建设的统一部署,为有效地维护务工青年在外务工合法权益,进一步引导他们为务、本两地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结合外出务工青年在外分布情况,从2010年7月开始,共青团贵州省委先后在外出务工青年比较集中的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北京、上海、云南等7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驻外团工委,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真没想到团组织会这样关心我们”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之一的贵州,每一个山寨,每一个村子,40岁以下的青壮年基本都在外打工,外出农民工人数在700万,其中跨省输出500万人左右。贵州很多的乡村都是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存在抚养子女、医疗、情感困惑和就业困扰等多方面的实际问题,庞大外出务工群体的户籍、社保等阻碍其融入城市的问题在短期内也难以解决,农民工问题已成为贵州省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
共青团贵州省委在务工青年集中地建立省、市、县三级驻外团工委的做法,是解决这些难题的一个新尝试。
日前,贵州铜仁籍的务工青年任丞激动地说:“真没想到团组织会这样关心我们,我到东莞打工好多年了,还从没有组织上的领导这样亲自到工地上来关心我们青年一线工人,我们心里真的很温暖!”日前,共青团贵州省委驻广东团工委负责人到东莞的南城、企石、茶山、沙田、等镇区的工厂和建筑工地慰问黔籍务工青年,在务工青年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在“关爱万里行·走近广东惠州、东莞贵州习水农民工”走访慰问座谈会上,习水籍青年农民工代表陈国敖发言时说:“我们青年农民工在外面漂泊,虽然各有各的艰辛,但通过自身努力学到了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勤劳的双手改变着家庭、改变着自己、也改变了家乡,我们感到自豪,现在党、政府和团组织没有忘记我们,还专门成立团工委为我们提供服务,感谢党、政府和团组织对我们的关心、关怀,我们一定更加努力的工作,做一个勤劳、智慧、合格的新时代公民,为特区添砖加瓦、为家乡增光添彩。”
探索新模式,参与创新社会管理
很多外出务工青年聚居于城乡结合部,他们很难融入所在的务工城市,也缺乏归属感,部分青年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前途感到困惑和迷惘。大家在外务工都不容易,为了相互之间有个照应,这些务工团员青年就自发成立了联谊会、老乡会等形式的青年自组织,团贵州省委充分利用这些青年自组织建立了多行业交叉、多群体互联的驻外团组织。
驻外团工委作为派出机构,有形的阵地依托是保障。团省委主动对接,争取各级政府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依托行业商会、同乡会、各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以及在外务工创业青年典型企业建立驻外团工委。
在驻外团工委建设的过程中,他们注重加强输出地团组织与输入地团组织的协调沟通、有效衔接,建立机制、双向共建,分别与7省达成驻外团工委双向共管机制协议。每位团省委党组成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直接派出驻外书记负责1个省的驻外团工委建设和指导工作,并分别到所负责的驻外团工委调研指导,争取当地团组织的支持。把驻外团工委纳入当地团组织的统一管理,对驻外团工委成立、管理以及组织活动的各个环节给予支持和参与。
贵州籍团员青年在温州积极参加种下一片“共青碳汇林”活动。 贵州驻浙江团工委供图
为了推动外出务工青年和流入城市市民之间的融洽相处,促进外出务工青年更好地融入务工所在城市,贵州驻浙团工委组织在温州务工的贵州籍团员青年积极参加由温州市绿化委员会、市林业局和团市委主办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万人签名暨种下一片“共青碳汇林”活动,推进了贵州与温州两地青年的交流,架起了两地青年沟通的桥梁。
贵州驻广东团工委积极参与融入团广东省委组织开展的各项服务农民工的工作。广东省贵州商会创会会长、广东美越集团董事长高宏捐赠30万元,专项资助在广东工作的100位贵州籍农民工实现上大学的梦想。
在驻广东团工委举办的“万人相亲”大会上,小沈扬着笑眯了双眼的小脸腼腆地说:“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相亲活动,认识了不少朋友。”
团贵州省委书记马宁宇说:“驻外团工委建设是团中央确定的重点工作,按照全国驻外团组织建设工作推进会和重点城市驻外团工委建设对接会的要求,我们会进一步加大驻外团工委建设力度,让驻外团工委真正成为共青团联系服务外出务工青年、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的组织载体。”
|